《东极岛》经不住管虎导演这么糟蹋

佚名电影资讯人气:282时间:2025-08-11 05:05:50

“谁是我们的敌人,谁是我们的朋友,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。”无论是战争也好,人民革命也罢,还是旨在反映这两者的文艺作品,若分不清敌我,乃至陷入妖魔化自身、美化敌人的误区,那么无论什么作品,都难免堕入常见的创作陷阱。热爱人民却热爱不起来,渲染悲情,却只让人脚趾抠地,这确实是某些老一辈导演挥之不去的通病。

所幸,近年来社会舆论与文艺评论风向已有所好转,群众也早已厌倦了这类文过饰非的戏码,本以为这类陈腐的叙事模式已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。然而在这个暑期档中,我们的一位老朋友,却带着他的《东极岛》再次登场,来了一场满是陈腐气的表演。老毛病不仅未改,反而故态复萌,愈有死鸭子嘴硬之态。

尽管有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珠玉在前,有难得稍有起色的电影市场托底,更占据了抗战胜利80周年,这一难遇的窗口期,在铺天盖地的宣发攻势下,《东极岛》却依然重蹈覆辙。其结果便是票房高开低走,口碑毫无起色。


观众期待的热血抗争,更像是一出闹剧,宣发时标榜的“重工业”大场面寥寥无几。情节荒诞不经,人物如同滑稽的木偶。但凡看过此片的观众,想必都不会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。票房遇冷,豆瓣评分难产,有评论称之为“历史虚无主义”,笔者认为这并不过分。

这部影片从根本上,未能理解革命,也理解不了人民,其思想内核的混乱与偏差,注定了它根本不是一部合格的抗战电影。


幸运的是,今年的《南京照相馆》是一部相当优秀的作品。与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内核与表现手法相比,管大导演的《东极岛》可谓是与之背道而驰。既颠倒了人民与革命、人民与英雄的关系,也模糊了革命中的敌我之分。

在革命的重大问题上,该片一处都没拍对。民众是革命的主题,如果不能正确反映民众的精神及躯体面貌,那么再宏大的视野、再感人的主题,也就成了过家家的儿戏。这与是不是纪录片、剧情片毫无关系,当宣发和故事都在以“根据真实历史改编”、“让全世界都看见”为噱头时,任何一举一动,自然都关乎一个群体、一个民族的形象和尊严。

很不幸,《东极岛》做错了。在故事中,民众无疑是野蛮的,未开化的。虽然影片宣传海报上,堂而皇之的写着“燃麻了”、“致敬每一位血性的中国人”,但笔者从头到尾,根本无从感知此种“血性”何在。


民众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,野蛮而鄙陋,穷凶极恶且大字不识。畏手畏脚瞻前顾后,明争暗斗嗜烟酗酒。虽有历史背景在此,这种对抗战时沦陷区民众的生存图景的描绘,固然极端,但有一定的文献及历史基础,然而一和主角进行对比,导演和编剧们,对民众的鄙夷和厌恶,不免就冒出来了。



历史上参与救援里斯本丸号的渔民林阿根

我们的主角,却是颇有神性。两位近年来鲜有佳作问世的明星朱一龙和吴磊,有着语焉不详且颇为神秘的身份。两者从天而降,被族长在海上营救,被误认为海盗后裔,受愚昧的民众排挤,却天生神力,浪漫、自由且洒脱。我们先不管历史上东南沿海的海盗到底是哪个国家的。这一套人物设定,恐怕并非中国传统的英雄叙事,明显夹带着导演私货,有经验的观众不难发现这明显是基督教文明及影视作品中的“天选之子”的故事模板。

他们身上所谓的力量,并非源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,受到感召而迸发出的勇气和胆魄。脱离了宗教语境,这种“超人”就成了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两位“下海”的小杆子男明星,被导演极为粗暴地赋予了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能力。角色设定中,唯一能与其挂上钩的,便是那个搞切捏三的“海盗”身份。

这本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凭空捏造的文学形象,被影视文化借鉴,成为现代读者对自由和远方的安慰剂,却突然被按倒一个根本无“海盗情结”的国家中,承担了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。

他们无需经历人民所承受的苦难与挣扎,无需理解这片土地,无需知晓百年来的血泪史,便能凭借天生的浪漫气质,胡编乱造的小资渴求的自由精神,和驴唇不对马嘴的超凡能力,成为丑恶渔村的救世主和启蒙者。


管导当年评价吴亦凡

这种明显是拿来主义的设定,之前曾被四、五代导演频繁使用。陈凯歌的黄土高原、张艺谋的深宅大院等高度封闭化的场所的用意,是通过现代文明审视与折射传统社会的窒息与压抑。此种情景之下,人物的抗争与奋斗是自发的,因而可以成为颇具历史和人性批判的寓言。虽在思想上被今人诟病,但也不可否认他们故事内对冲突和命运的描摹和隐喻,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和创见。

不过,当《东极岛》们的主创们既无能力描绘人物群像,又没心思砸钱,来个贯穿全篇毫不停歇的惊世营救,又想突出主角的明星光环,那么一种四不像电影就必然会产生了。


为了突出主演的身材讨好粉丝,又要秀出肌肉色诱观众,男主几近不着片缕,颇具情色爱国主义之风。设定是孤儿的凄惨出身,又像杰克船长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。为了与主角的英勇果敢形成鲜明对比,这个小渔村就必须设定成集体愚昧无知、软弱怕事,人民又被集体降智了。如同美队刺杀希特勒,灭霸空投小男孩。本该是抗战80周年之际上演的佳作,就这样成为不伦不类,充满市场利益算计的大杂烩。


更搞笑的是,导演在前面剧情把东极岛抹黑成荒蛮之地,居然又在后面来了个关公战秦琼,上演了一场突兀的进步主义演讲大赛。大明星倪妮饰演的女渔民阿花,对着麻木的岛民进行了一番不知所云的慷慨陈词。在这通类似于“传教”的演讲之后,本被描绘成一盘散沙、自私愚昧的渔民们,竟然瞬间醍醐灌顶、热血沸腾,上演了“we are family”式的集体觉醒。

这种生硬的“机械降神”,本来只会在低劣网文和狗血律政剧中出现,用以解决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。结果倒好,不知是女演员咖位太大,还是导演昏了头,急于塞入某种自以为高明的“进步主义”,全然不顾此段的荒唐与突兀,更无视那时复杂而艰巨的民众觉醒之路。

固然,演员又蹭上了某种主义的热度,摇身成了女英雄,自己确实被拔高了不少。但从整体而言,非但不能拔高主题,反而彻底暴露了创作者的浅薄与虚妄。

确实,营救“里斯本丸”的英雄渔民中有男有女。这本应是展现普通女性,及普通民众的坚韧和胆魄之时,在危难时刻的油然而生的义举,更能彰显不同性别和群体间那种超越国家和种族的世界主义精神。然而,管虎的处理方式却令人大失所望。


这个不明所以的角色,只能是导演和编剧们脱离现实臆想出的一个空洞符号。她与女性无关,只是一个用来承载出于进步理念的机器人,一个方便进行生硬说教、蹭热度的传声筒,既方便拔高自己,也方便感动粉丝,攫取票房。这种处理,不仅未能真正书写女性在历史中的贡献,反而在更深层次上重复了我们之前反复提及的问题,将人民的觉醒寄托于外部,或自上而下的启蒙,而非人民的自我奋起与抗争。

既然故事对人民毫无敬意,当然也就得不到任何来自人民的共鸣与敬意。管虎导演在《东极岛》中,又一次沉溺于自身的“历史观”和“情怀信仰",将人民这个革命战争的主体处理成需要被启蒙或拯救的洋娃娃。

《八佰》是这样,《东极岛》也是这样。前者中的抗战英雄,舍身忘死,悲壮牺牲的终极意义,竟是为了争取租界里洋大人的看见与认可,将烈士的牺牲矮化为一场博取西方同情的“表演”。东极岛上的人民朋友,不仅被刻画得粗鄙丑陋,所谓救人于水火的义举,其动力也被描绘得模糊不清,甚至颇有愚昧与冲动的色彩。

最终,电影中这场惊天动地的壮举,看似并非源于民族大义与朴素的“恻隐之心”,而是需要主角“超人”光辉的点化、演讲的催化才能达成,这无疑是对那些真正的崇高精神的亵渎。仿佛历史之中革命和战争的胜利,也不是人民取得,而是高高在上的“神”。


这种错位和撕裂,最终导致了影片的彻底崩塌。如果人民是“前现代”、“野蛮”的,主角奋斗的动力是什么?如果只是“道德感”和英雄主义情结,那么何以支撑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?

搞不清楚“为了谁”、“依靠谁”,抹杀具体事件中人民的贡献,还在抗战胜利80周年消费民族情绪,绑架全国观众来“欣赏”这种历史观,那么影片最终沦为自话自说,乃至空洞和虚无就必不可免了。再重工业的电影,都支撑不起这样浅薄的内核,何况本片的重工业水准也未见得就有多高。

这里要说明下,虽然影片实操事务多由另一位导演费振翔负责,但根据公开信息显示,把控全局的负责人依然是管虎,所以管导仍然要为《东极岛》这种错位和撕裂背主要的锅。



幸好,《南京照相馆》给新时代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开了一个很好的头。无需投机倒把、钻营卖弄,只要认真的把一个事件从人民角度出发,以尊重历史,拒绝奇观的态度讲一讲,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,踏踏实实的写一写,拍一拍,总会得到观众的认可。

对“怎么拍人民”理解的有多深刻,就能走的有多远。
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123456@qq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6 龙克影视网备案号:粤ICP备852694号